『肖邦之魂』
——希普林·卡萨利斯钢琴独奏会后记

期次:第35期    作者:电气工程学院 黄梓显   查看:76





2019年11月10日晚8点,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一位矮小慈祥的老人随着音乐厅工作人员登上了舞台,待听众安静,他举起麦克风,说了句略带法国口音的中国话:“你们好!”
他就是希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曾获1974年“首届Cziffra钢琴比赛”第一名,1972年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太后钢琴比赛”第九名的法国钢琴家、作曲家。
卡萨利斯出了名地会照顾听众,在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举办独奏会时,也许是为了配合奥运会期间的喜庆气氛,演奏家特意换上了醒目的紫红色唐装出场。
在用中文问好后,卡萨利斯介绍了浪漫主义时期及以前独奏会的传统——即兴演奏,他希望身体力行恢复这一遗失的传统。接下来10分钟左右的即兴演奏中,不难听辨出一些知名曲目片段,如小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引子和呈示部。在后者引子处,卡萨利斯因为手不够大,分解了和弦,虽减了气势,但毕竟是即兴演奏,效果还是很令人惊喜。
热身完毕,不给听众丝毫鼓掌时间,卡萨利斯以一曲《c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20)正式开始独奏会。一个个坚定而悲壮的柱式和弦仿佛提醒听众:“Attention!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演奏始终紧扣“肖邦之魂”的主题,不仅因为节目单曲目全部来自肖邦及其高足,更因为即兴元素贯穿整场独奏会,就连装饰音也都是即兴演奏,跟他先前各个版本录音都不同。实际上卡萨利斯即兴处理很有章法,特别是在声部层次上的处理有自己的逻辑,可见其在谱面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
肖邦脍炙人口的《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可以说是本场最受期待的曲目之一。早在1993年卡萨利斯就在日本的电视台录制过该曲的大师课,他的诠释也被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视为“教科书式”演绎。卡萨利斯赋予了它更加浪漫的气质,在节奏及装饰音的处理上更加自由,力度对比鲜明,声音控制得很到位,强时饱满,弱时清透。
在演奏肖邦学生作品时他更是视谱演奏,这在新一代演奏家都争相背谱演出的年代十分可贵!而在演奏古特曼的《旋风》(技巧难度较大的一首曲目)时,他甚至请工作人员为他翻页。虽然音乐厅报错了曲名(大概是临时改了顺序)使得气氛有些尴尬。,但卡萨利斯却毫不在意,手指技巧叫人目不暇接之余,他居然抽出空来朝听众席微笑,不禁令人感叹这是何等的人琴合一!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下,卡萨利斯带来了令人惊喜的encore:J.S.巴赫改编A.马切洛的双簧管协奏曲(原曲为c小调,而巴赫改编为了d小调)。虽然在钢琴上演奏大编制曲目难免牺牲些许宏伟的悲剧性,但是贝希斯坦钢琴如贝加尔湖般清澈的音色带来了一种特别的神圣感。随着最后一个和弦音落下,全场寂静了许久,谁也不敢破坏这终曲的气氛,可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本场使用的贝希斯坦D282钢琴也是可圈可点,贝希斯坦至今坚持手工制造,品控一定程度上不及施坦威,特別是踏板(施坦威踏板算公认全球第一)听得出贝希斯坦的踏板在释放过程有一定顿挫感,且延续音音色略微受损,不过这与跟演奏者处理有关,卡萨利斯数次弹毕,直接松开踏板站起来致谢,直接影响了音色。但贝希斯坦的踏板还是很灵敏,卡萨利斯热身完毕后,声音再无含糊。至于施坦威为人津津乐道的浑厚低音,在贝希斯坦全音域极具整体感的、无可挑剔的音色面前就显得有些平淡了。
星海音乐厅像是一件为贝希斯坦钢琴量身定做的英式西装,不像意式西装成衣那样费尽心思展现身材,它各个尺寸都是那贴身且宽容,不仅可以极好地衬托出貝希斯坦洪亮的声音,细微的声音也能无损地传播到每个角落,以至于我甚至听见卡萨利斯指甲打击到琴键的声音(他的皮肤很敏感,留长指甲是为了保护皮肤)。或许是为了更好地触键,卡萨利斯的座椅右侧向钢琴倾斜。这样特殊的习惯反而给演奏家平添了神秘的气质。
当晚回衡阳的火车上,我始终处于“回甘”状态,这场时空穿越般的浪漫邂逅令我意犹未尽,久久不能入眠。卡萨利斯不仅用无与伦比的技巧和五彩斑斓的音色令我折服,更用肖邦之风骨,将我带到了19世纪的巴黎,令我彻底迷失于香榭丽舍大道的火树银花中。我忘记了过去一整个月的烦恼,忘记了第二天凌晨时分举国疯狂的“双十一”,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虽然没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么夸张,但在这个雀喧鸠聚的世界,我的确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甜美的幻想。